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梁建英:自主创新 让“中国速度”领跑世界

2023/9/20 21:59:40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20日讯 跨越山川海河之间,蜿蜒在神州大地之上,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串联起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高速动车组再到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中国高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蝶变,成为一张闪耀世界的“国家名片”。这一切成绩的背后都绕不开一个人,她就是曾任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现任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的梁建英。

  1995年,梁建英大学毕业后,成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的一名铁路列车设计师。2004年,国家发布《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开辟了中国高速铁路的新纪元。由于我国高铁领域技术积累并不成熟,中车四方公司从200公里动车组引进消化吸收开始,但外国合作方只说每个步骤怎么做,却绝口不提背后的原理。这次经历让梁建英深刻意识到,“产品可以买来,技术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她坚定了“用自己的双手去设计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速列车”的信念。

  2006年,34岁的梁建英担任时速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项目主任设计师,这是她第一次亲手设计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列车。从时速200公里到300公里,速度提升的背后,是无数道需要跨越的高难度技术门槛。梁建英带领研发团队废寝忘食,从关键技术研究到方案设计,从仿真分析到试验验证,成功突破空气动力学、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等关键技术,2007年12月,国内首列时速300-350公里动车组成功问世,不仅大大提高我国高铁的运行速度,更让我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自此,使命任务接踵而至,中国高铁的速度与高度在梁建英手中不断刷新。2010年,她主持研发的和谐号CRH380A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先导段跑出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2016年,主持研发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以350公里时速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2021年,带领团队研发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化身“地表最快飞行器”。一列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列车从山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中国速度”不断地诞生新纪录、震惊着世界。

  比发达国家晚起步40年,如今逆袭领跑全球,高铁的故事就是自主创新的励志故事。

  梁建英担任CRH380A高速动车组研发项目主任设计师之时,该动车组最高设计时速达380公里,是当时世界设计运行时速最高的动车组。这个速度等级,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为了摸透动车组在高速运行条件下的动态行为、性能和规律,梁建英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海量科学研究试验。她带领团队在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完成长达两年的线路试验,历经450多项仿真计算,1050多项地面试验,2800多项线路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一次线路试验时,列车停在野外,梁建英跳下车检查车辆状态,由于连日劳累,她在弯下身体查看车轮时,腰部突然无法动弹。为了不耽搁进度,她坚持“必须看到试验结果”,忍着疼痛等到第二天凌晨试验结果出炉,与试验人员沟通,提出试验改进方案才休息治疗。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CRH380A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速度最快、技术等级最高的动车组。

  CRH380A的突破进展,招致了“技术剽窃”等质疑,美国戴维斯律师事务所对知识产权状态进行评估,最终证实没有侵权现象。对此,梁建英是这么说的,看似当时发展很快,其实是因为团队牺牲了喝茶、聊天、娱乐,甚至睡觉的时间,付出了别人双倍、甚至三倍的时间。正是这样一个个“不眠之夜”,铸就了中国的“高铁长城”。

  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从2012年的0.9万公里增长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交通强国”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这是属于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新征程,梁建英是亲历者、实践者,更是推动者。2022年2月,梁建英从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岗位上离开,担任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中心主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如今,梁建英带领团队正在攻关商业运营时速达400公里的高速列车核心技术。

  “广袤的国土、巨大的客流量、复杂的地貌、国家的支持,旅客的期盼,你不做到世界最好,对不起这个国家和时代。”作为中国高速列车整车研制、系统集成创新领域的技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梁建英近30年来坚守高铁研发一线,带领高铁研发团队,为建设科技强国、交通强国作出了突出贡献。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青岛楷模等荣誉称号。

  中国山东网记者 刘淑红 报道

编辑:王丽    责任编辑:徐茸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