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弱有所扶 让温暖直抵人心

2022/12/13 20:04:57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2月13日讯 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美德。实现“弱有所扶”,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今年以来,市南区持续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进社会福利民生福祉。累计发放低保、特困、临时救助资金5500余万元,残疾人补贴资金1300余万元……民生保障成色十足的“含金量”,给困难群众送上看得见的实惠,织密织牢了“弱有所扶”最基本的“安全网”,让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好、心气更足、获得感更多。

  社会参与 拓宽救助帮扶新渠道

  下午3点,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工作人员按时来到姜女士家中,帮助她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像家人一般亲切地聊天。“多亏有你们,我心情好多了!”74岁的姜女士丧偶独居,是市南区中山路街道的一名低保对象,虽然生活尚能自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平时一个人生活,内心十分孤独。

  针对她的情况,市南区民政局制订了个性化帮扶方案,依托专业社会组织,由专业人员按时入户帮助老人打扫卫生,清洗衣物,陪伴聊天,从物质保障到精神慰藉,全面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

  “我们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深化发展‘物质+服务’多维救助,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市南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负责人史本文介绍,市南区大力打造“喃喃解忧”社会救助帮扶品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多样化、专业化、精准化的个案帮扶,缓解困难家庭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该项目已被省民政厅评为2022年度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优秀项目。

  优化服务 打好帮扶助困“暖心牌”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领到救助金!”家住江苏路街道的陈先生患有重大疾病急需就医,孩子年幼,一家人只能靠妻子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市南区民政局依托社区网格员走访摸排,主动发现其家庭困难情况,通过街道帮办代办服务,简化救助审批流程,启用临时救助“绿色通道”程序,采取先行救助,在2个小时内将3960元临时救助金送到陈先生手中,当天协助他办理入院,解了陈先生一家的燃眉之急。

  市南区积极参与创建山东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完善制度机制和规范救助流程、救助档案入手,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简化救助办理流程,做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印制社会救助政策明白纸,制作社会救助宣传短视频,将一系列民政救助政策以“白话”的形式进行解说,附上社会救助政策“二维码”,利用入户走访、政策大集等时机进行宣传发放,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困难群众“一看就明白、一次就办好”。

  另外,市南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救急难”专项基金,用于帮助因突发事件陷入生活困境的家庭,现已募集资金20余万元。

  落实政策 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感

  “非常感谢,改造以后,我的生活方便多了!”家住观海二路的小利(化名)对上门走访的区残联工作人员连声道谢。小利是一名肢体残疾人,行动非常不便,得益于市南区2022年为民办实事“实施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工程”项目,区残联根据小利的身体状况和实际需求,为他配备了防水防尘插排、报警扶手、助起沙发、语音落地灯等家居用品,将原来的小屋改造成适合残疾人居住的安全又温馨的空间。

  居民张先生和王女士是一对聋哑夫妻,抚养着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双双失业,只能靠父母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市南区残联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夫妻二人做了求职登记,并根据他们的特长和以往的工作经验,迅速联系到相关用人单位进行积极推荐,两家用人单位进行面试后很快与残疾人夫妻签订了劳动合同。张先生和王女士实现了再就业,缓解了家庭经济负担。

  市南区以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项目为切入点,积极落实各项政策。规划建设6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开展辅助就业、日间照料、康复训练等服务;各社区均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并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为450名困难重度残疾人实施免费居家托养、机构安养和机构日间托管,累计补贴金额400万元。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