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深度挖潜“博物馆﹢”

2022/5/19 14:32:46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19日讯 了解一座城市,从博物馆开始。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今年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当天,海军博物馆荣获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是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军队主题展览,也是本市博物馆零的突破。市南,是青岛市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拥有文博场馆40余处,备案注册的博物馆18家,其中国家二级博物馆4处,三级博物馆2处,达到每2.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国际领先水平。那么,在文旅融合大潮下,“文博市南、历史之城”的力量何在?如何挖潜资源富集、人文多元的馆藏资源,让文化遗产“飞入寻常百姓家”?

  “博物馆+”应运而生。

  从静态到“出圈”

  让宝藏资源“活”在当下

  老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记录城市变迁,彰显城市气质,传承城市文脉。循着这些建筑的轨迹,能够找到青岛之所以为青岛的理由。

  从历史中走来的老建筑,如何活在当下?欧陆建筑的翘楚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可以打样。自1999年作为博物馆开放以来,以最小干预的原则,保留了石基、红瓦、黄墙的基本风貌,将建筑外立面、庭院景观作为延伸,赋予了老建筑生机。

  尝试“博物馆+业态”焕活——利用上世纪50年代所建宾馆配套建筑,开办文化艺术酒店,配套餐饮、住宿、剧社等项目;利用主体建筑空间及庭院木栈道打造咖啡厅、茶社、简餐吧等服务;在暑假、节假日举办市集,尤以“星星市集”火出圈。

  探索“博物馆+科技”赋能——扫描二维码,就能置身VR数字展厅沉浸式云游;而“云观展”这种曾经实体展览的“配角”,在疫情期间“逆袭”唱了主角;利用新媒体传播特性和线上营销渠道的优势,全媒体多平台宣传推介总督楼文化旅游资源,针对不同受众精准化营销;推出的“青岛·历史上的今天”专题微课堂,逐日回顾青岛历史事件,让博物馆边界从一栋楼“破圈”到一座城。

  博观市南,不少老建筑被“点石成金”。比如在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青岛故居,辟建了全国首家以文学名著命名的骆驼祥子博物馆;在位于青岛火车站东广场,建立了回眸100多年来胶济铁路诞生发展的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等。

  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保护区为核心,市南构建“青岛湾城市记忆”“汇泉湾青岛往事”“浮山湾活力时尚”三大博物馆群落,突出资源富集、人文多元、海洋科研、规模发展优势。同时,以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际时尚城”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山东省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作,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更新发展共赢。

  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让博物馆“连接”群众生活

  “去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2021年,市南各博物馆接待参观游客114.42万人次,同比增长58.23%;在常设展陈基础上,各类临时展览、研学活动超300场次……疫情之下,博物馆发展大势仍然可喜可待。

  “游客来博物馆,不是单纯看建筑,而是穿越围墙,了解背后的历史故事。”有着350余场解说经验的邮电博物馆行政总监周宁说。近期,周宁还拿出个人藏品办展,以词赋戏剧、古典文学、传世国画为主题,汇集邮票、小型张、首日封、明信片等邮品300余件套。“博物馆像家里的会客厅,让客人来了随时感受新意,对邮电史、青岛近代史留下深刻印象才有意义。”

  博物馆不再只是收藏、保管、展示之地。邮电博物馆2楼展厅,“冒”出了走进老舍人生写生邀请展。“这是我们跟骆驼祥子博物馆之间的默契。”周宁说,在市南区文旅局的“撮合”下,“盟友”多了起来,还与距离较近的时光印记博物馆达成文创产品销售、开发方面的合作意向。这得益于市南成立了博物馆联盟,破题辖区博物馆规模普遍较小、未形成行业合力、缺乏产业规模效应等现状,持续放大博物馆集聚优势。

  开拓“博物馆+联盟”路径——涵盖高端人才、特色研学课程、志愿者队伍、文创研销以及藏品数字化建设。其中,特色研学课程方面,初步形成以海洋研学为龙头的“1+6+N”博物馆研学发展体系。

  国际博协在“博物馆的力量”阐释中提到,通过教育进行社区建设的力量。

  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针路航海博物馆以“航海”为主题,“博物”为基础,馆藏航海天文钟、罗盘、鲸油灯等航海文物近600件,其创始人、山东海事局宣传处四级调研员马桂山表示,已联合八大峡小学编演的《宋金海战》,以航海戏剧创作让历史故事“搬上”舞台;不局限“馆中游”,到社区宣传水上安全、航海科普、海洋环保等。

  “向海图强 学航海知海权”“大航海时代”“体验活字印刷、传承家风家训”……今年,市南打造100节公益研学课堂,吸纳博物馆广泛参与,多渠道推送,让群众真正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里的文化”真正抵达人心。(通讯员 王一婷)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