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系统跑赢地震波成网红 青岛2022年将建成地震预警系统

2019/6/20 9:10:12   来源:大众网    

  6月17日晚,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随后,不少当地市民拍摄的地震预警视频一时在网上刷屏。社区“大喇叭”读秒、电视自动弹出倒计时……这一地震预警系统让不少民众感到新奇,而其预警的准确性更是迅速成为网络热点。6月18日,半岛记者联系上该系统的研发者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虽然我们还没法预测地震,但我们已经可以实现预警,用科技跑赢地震波。我们特别希望能促进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打通,让更多老百姓躲避灾害,减少人员伤亡。”

  >>>电波跑赢地震波

  提前10秒预警伤亡减少39%

  6、5、4、3、2、1,警报响起……地震发生后,多位成都市民拍摄了地震预警的视频并发到网上。据了解,在6.0级地震波到达成都市区之前,成都多个小区和学校响起了“地震预警”的报警声,安装在小区的扩音喇叭用倒计时的方式,向居民告知地震波即将到达的消息。

  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所了解到,成都高新减灾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通过电视、手机、专用地震预警终端等渠道,提前10秒向距震中51千米的宜宾市预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贵州省毕节市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预警。目前,成都市已有180所学校、110个社区启用了地震预警,通过社区广播、手机、电视等多种途径,在地震波到达前发出预警提示,为公众逃生避险赢得宝贵时间。17日晚的宜宾长宁地震中,这些学校和社区广播及时发出预警。“地震预警不是预报,而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实现全自动警报。”王暾说。已有的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伤亡。

  >>>大陆地震预警网

  已覆盖中国震区人口90%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33岁的王暾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一名物理学博士后。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力学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这是当时科研工作者王暾的履历。原本计划当大学教授的王暾,看到汶川地震触目惊心的情景,萌发了回国研发预警系统的想法。

  王暾说,从那刻起他决定回成都进行预警系统的研究,于是带着从同学和亲友那筹来的300万元启动资金回国,在2010年底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一年后,国内首次实现手机短信接收地震预警信息,证实该技术基本成功。又过了一年,汶川电视台开通了国内首个电视预警功能。

  这一价值1.6亿元的地震预警系统,在2011年6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此后,仅到2012年5月,就成功对130次余震实施了预警。2013年2月云南巧家4.9级地震发生后,王暾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实现成功预警,这是国内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当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再次成功预警。

  在国内媒体高度关注的同时,对地震预警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提前几秒、几十秒预警有用吗?面对质疑,王暾回答:“如果在地震波到达时提前3秒收到预警,伤亡人数可降低14%;提前10秒,伤亡人数可降低39%;如果汶川地震发生时有预警,死亡人数可能会减少2万至3万。”

  王暾表示,如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截至今年5月28日,该预警网的电视地震预警已延伸至四川省13个市州,覆盖79个区县,占四川省地震区区县的60%。

  >>>打通最后一公里

  目前仅四川开通电视预警

  6月17日晚,四川宜宾6.0级地震发生之时,地震预警网提前10秒向宜宾预警,提前61秒向成都预警,电视、手机、社区、学校等同步发出预警,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对此,王暾表示,在此次地震中,很多老百姓提前几秒到几十秒收到了预警,预警技术确实做到了它该做的,自己非常欣慰。

  不过,他也反复表达自己眼下的忧虑。“只要预警网覆盖的区域范围内发生地震,都能被监测和预警,只是对预警信息能不能充分传递到老百姓,是现在我国地震预警领域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王暾说,目前四川地震区有79个县已经开通了电视、手机预警服务,占了四川省地震区60%区县,剩下的地震区还有几十个县还没有开通。从全国来看,开通电视预警的也就只有四川。为此,他希望能够服务全国地震区的所有老百姓。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灾害预警,推进地震预警接收“最后一公里”,是落实中央和应急管理部灾害预警政策的重要举措。王暾呼吁,尽快开通全省和全国电视、手机地震预警,全面解决四川和全国地震预警应用“最后一公里”,政府部门只需要依法授权,即可为本行政区域内的老百姓提供免费的电视和手机地震预警服务。

  >>>预警不等于预报

  震中预警仍存盲区

  目前,国内已经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但地震预报是国际上公认难题。“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着本质差别。”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研究员晏锐介绍,预警提前的时间和目标区域与震中的距离有关,离震源越远,能够提前的时间越多。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宏则认为,地震预警的初衷是减轻灾害,对成都的预警就61秒,6级地震对360公里外的成都的破坏性不大,就谈不上减轻灾害的作用。

  针对外界质疑,王暾也坦承,地震预警技术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盲区,“离震中很近的区域预警速度就为零,盲区大概离震中21公里之内,21公里以内的人是先感受到地震才会收到预警。”

  2008年回国至今,45岁的王暾只做了一件事——和地震波“赛跑”。王暾说,四川经历过伤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所以自己更多是一种回馈的心态在做这件事,“希望用技术去回馈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尽量帮更多人减轻灾害的伤害。”

  链接 2022年岛城将建成地震预警系统

  青岛目前的测震台网情况如何呢?就此,6月18日,记者采访了青岛市地震监测中心,据地震监测中心台站管理科科长刘宏介绍,目前青岛市地震预警系统正在建设中,2022年建成后,可以达到秒级的地震预警。

  在青岛市地震监测中心的地震台网中心内,有一个由9块屏幕组成的大屏幕墙,记者发现,这9个屏幕上,有的屏幕显示的是山东地图,地图上有绿色的点呈点状分布;有的屏幕显示心电图一般的密密麻麻的波状线。青岛市地震监测中心台站管理科科长刘宏告诉记者,这9块屏幕能实时呈现青岛的地震监测情况。刘宏介绍,目前,青岛市地震监测中心有监测台站7个,共享了周边的25个台站的信号,一共有30多个台站进行地震监测。

  2018年9月,山东省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山东子项目”建设,预计2020年实现地震烈度速报,2022年全面实现地震预警,青岛也在该项目计划之中。据介绍,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台站观测、通信网络、数据处理、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技术与保障等5大系统。

  刘宏介绍,到2022年,随着国家预警项目的建成,青岛将同步建成地震预警系统。青岛地区将建设123个监测台站,覆盖整个青岛行政区域。建成以后,可以达到秒级的地震预警和分钟级的地震速报。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