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怡善”精神根植岛城——记者探访“青岛市慈善益站”

2019/4/17 8:59:07   来源:青岛财经网    

  为贯彻落实《慈善法》、弘扬慈善文化、凝聚慈善力量,增强慈善文化传播力,激发公众行善活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慈善氛围,青岛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引智聚力,与专业团队合作,创新推出“青岛市慈善益站”项目。记者近日走进部分慈善益站,探访慈善益站的建设情况和“怡善”精神的传播成效。

  市民从书香中感悟慈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解读、《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教你如何口到钱来》、《向榜样看齐》……记者昨天在青岛新华书店书城看到,一楼“怡善悦读”专区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慈善类书籍,书籍品种丰富多样,包括法规政策类、心灵感悟类和社会实践类等,能够满足各行各业市民的阅读需求。“我们组织选书团队精选了200多种公益慈善类书籍,设立‘怡善悦读’专区,面向全市读者免费借阅。”青岛新华书店书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市民可以将专区书籍到服务台登记,带回家中免费阅读。“怡善悦读”专区自开设以来,共吸引了数千人次借阅。

  前不久,李沧区实验小学、五十三中小学部的同学们来到书城“怡善悦读”专区,阅读慈善书籍,感悟慈善故事,同时从事整理书架、向市民宣传书籍等公益活动。“每个周末,青岛新华书店书城慈善益站都吸引了岛城中小学生们参与职业体检、怡善悦读和公益服务等活动,我们会向孩子们优先介绍专区书籍,目的就是为了让慈善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慢慢扎根。”书城工作人员表示。

  据悉,2017年11月1日,青岛市慈善事业发展服务中心在青岛新华书店书城成立了我市首个以“怡善书香”为核心的慈善益站,设立了全市第一家“怡善悦读”专区书架, 图书品种涵括《慈善法》、慈善法普法知识等相关书籍供市民免费阅读。同时,我市邀请两名专家在“怡善讲堂”就慈善法及慈善文化传播的项目化运作进行讲解并与读者互动;书城慈善益站每天通过广播、LED屏幕等方式宣传《慈善法》、弘扬慈善文化。

  慈善从理念升华为行动

  市民张先生今年70多岁了,虽然身患癌症,但他经常来到书城阅读书籍,来的次数多了,已经和导购员成了朋友。时间长了,张先生自愿投身整理专区书架的志愿服务中,“我来书城不仅是为了颐养身心,更是为了通过阅读书籍,搜集健康养生的办法,可以与其他病友互相借鉴交流,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帮助他人。”张先生说。

  “凡是来到书城‘怡善悦读’专区开展职业体验和公益服务的市民,我们都会发给他们一个义工证,记录他们的服务时长,根据服务时长和质量给予一定的奖励。”据介绍,目前书城义工证重点在小学生中发放,此举旨在鼓励孩子们助人为善,将慈善善文化转化为慈善行动。本周五,书城将根据孩子们的服务时长和志愿表现举办表彰活动,为表现优秀的孩子们发放书籍等奖品。

  在怡善理念的感召下,书城已经建立了以导购员、热心读者、中小学生为核心的怡善义工团队两三千人,将《慈善法》、慈善文化与全民阅读有机结合,把慈善理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之中,志愿服务上千人次。

  “我建议多组织文化慈善类的活动,如捐赠书籍、公益演出等。”“我建议书城三楼可以提供为学龄前儿童伴读的志愿服务区,家长可以下班来接孩子。”“我建议免费借阅的时间可以再长一点,可以多开辟几个这样的免费借阅专区。”……在专区配备的怡善信箱中,记者看到了市民们对慈善事业提出了诸多真挚的建议,体现了市民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热情。

  点滴爱心汇聚成海

  目前像新华书店书城这样的慈善益站,在青岛已经有12个。记者了解到,“青岛市慈善益站”项目自2017年8月正式实施以来,由点到面不断拓宽覆盖领域,因地制宜不断丰富内涵,共建立了1个线上“慈善e站”和12个线下慈善益站,累计汇聚公益慈善组织20余家,慈善人士800余人,发展慈善项目10余个,将慈善益站的覆盖面延伸至社区、校园、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军营等领域,促进慈善文化与多元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以“线上e站”为引领、辐射带动“线下益站”多点联动的慈善文化传播机制。

  借助“青岛市慈善益站”平台,中心联合青岛电视台共同举办“怡善汇”慈善事业访谈节目,组织专家学者、慈善益站(e站)和项目点负责人、公益志愿者,畅谈“怡善青岛”的建设理念;中心还充分发挥资源链接作用,从慈善益站中挖掘培植慈善典型,整合各领域慈善益站的优势资源,互为依托、主动作为,如组织青岛市救生协会慈善益站志愿者到青岛新华书店书城慈善益站“怡善讲堂”为小学生讲解海洋救生知识等,形成各慈善益站之间资源的有效流动,不断丰富慈善益站内涵,切实发挥“青岛市慈善益站”的阵地作用,为我市公益慈善事业注入了活力。

  点滴爱心汇聚成海、万众携手共举慈善。青岛慈善益(e)站已发展成为青岛市宣传《慈善法》和慈善政策法规的重要阵地,成为促进青岛市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凝聚善人、善事、善商的集结地。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