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织牢精准脱贫保障网

2019/3/4 8:31:43   来源:青岛财经网    

  政府和帮扶单位筹划实施养牛项目、投入3万元翻建了危房、免费投医疗保险、卓峰基金每年资助孩子3500元顺利完成学业、帮扶干部多次看望并送来慰问品……即墨区大信镇前进村贫困户杜守喜家中有份帮扶明细,正反两页纸满满记载了2015年以来受到的资助情况,微微泛黄的纸张不仅见证了杜守喜的脱贫历程,也承载着他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无限感恩。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即墨区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共计减少贫困人口5883人,出列65个贫困(经济薄弱)村,交出了一份漂亮的脱贫攻坚答卷。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即墨区将继续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保障不动摇,在贫困对象基本脱贫的基础上,推动集中攻坚向巩固提升转变,确保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为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增加收入来源

  拓宽脱贫渠道

  春节前后的即墨区灵山镇索戈庄村大集上熙熙攘攘得好不热闹,但赵成华家超市门口却是一派怡然自得,村民们在老赵提供的石桌石凳上喝着热茶,攀聊着家中琐事,老赵倚坐门前呵呵的笑,全然不像一个因骨股头坏死落下残疾导致经济来源全靠妻子耕种3亩农田的人。

  赵成华的脱贫离不开即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原来,灵山镇政府出资在村里租赁了一处房屋,并装修成爱心超市交其经营,超市首批服装由即墨库存商品直销中心以无抵押形式免费提供,销售利润归赵成华所有。开张仅一个多月,赵成华便销售了240多件服装,爱心超市共带来年收入6000余元,是他往年收入的3倍。“日子好了,俺想做点事情报答他们。”顺利脱贫的赵成华,不仅增强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也用实际行动回馈着社会。

  赵成华的爱心超市是即墨区多渠道创新就业、创业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即墨区针对致贫原因和贫困对象结构特点,在实施就业创业和产业带动增收的基础上,深入实施“造血”和“输血”两种方式的综合脱贫。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近年来,即墨区把促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充分就业作为脱贫主攻方向,开展多措并举“造血”。通过开发富民大院、爱心超市等就业项目,促进32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开辟170个社会性公益岗位,组织“春风送暖”送岗下乡活动7期,通过引导园区或基地流转贫困户580亩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吸纳100余名贫困人口入园就业;通过鼓励扶持贫困户进入手工作坊务工和从事小微经营等,促进670余人实现灵活就业。

  “除此之外,对于年龄较大或因病残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区各镇街通过将项目资金入股企业分红的方式,每年每户给予1000元以上的生活补助,让他们都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即墨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说。

  强化政策保障

  免除后顾之忧

  2018年,即墨区扶贫办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情况逐户进行摸排评估,并与即墨不动产登记管理中心、交警大队、社保中心等单位对接联审,开展信息比对,按照已脱贫不享受政策、已脱贫继续享受政策两大类建立台账,全面及时掌握扶贫对象各方面情况动态变化。

  “要实现精准扶贫‘不落一村、不漏一人’可得长线作战。”即墨区扶贫办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对贫困对象实施跟踪和动态监测,对脱贫不再享受政策的,坚持每月走访、落实帮联措施、评估脱贫成效,确保持续稳定脱贫;对脱贫继续享受政策的,逐人逐户完善帮扶措施。建立因病因灾等临时性、突发性、支出型贫困人口台账,确保即时出现、即时标注、即时帮扶。

  即墨区通过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减免、医疗救助、商业补充保险“五重保障”,实施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免两减半”等,发挥各项医疗政策叠加效应,构建多重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因病返贫问题。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在教育扶贫方面,即墨区不断完善农村办学条件,健全资助保障体系,将教育扶贫的触手伸及每一个镇街、每一所学校,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有质量的公平教育。建立健全教育资助体系,实现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2016~2018年累计为435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和助学金92.3万元。卓锋基金开展“博爱助学计划”,三年来为374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资助金109万元。实施“雨露计划”,对165名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救助,提升贫困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标。

  产业扶贫新出路

  打开致富“菌口袋”

  即墨区蓝村镇马家屯村2014年被评为省级贫困村,全村除了种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为使马家屯的情况得到改善,即墨区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王萍为第一书记,帮助马家屯村新两委班子一起出谋划策。

  村组全是泥土路,招商引资没人来,要想平地起高楼谈何容易?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家屯村村委书记王珍军接触到羊肚菌种植业,得知羊肚菌市场价值高且社会需求量大,更重要的是马家屯村没有工业污染,水质优良,土壤肥厚的种植条件与羊肚菌完全吻合,村后4000亩的挪城水库更是画龙点睛。

  “这可不像普通种黄瓜白菜,越是新型农业项目越要仔细考察。”王珍军喜出望外,却不敢轻易着手。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和村两委的集体讨论,2018年4月,大地之星生态园项目正式启动,绿色菌菇生态种植园用地350亩,总投资2300万元,从菌菇培育到栽培出菇采用现代化科技智能化管理,预计年出菇3次,年产50万斤,年产值3000万元。

  引来这只“金凤凰”,单是土地流转就给村庄增加了8万元集体收入,出菇时再聘请200余名60岁左右的留守妇女劳作,这样一来,每人年收入两万元有余,约等于之前全村一年的集体收入,这种“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加上现代化的羊肚菌种植管理,使得马家屯村这条产业脱贫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

  虽说尝到了甜头,王珍军却一直惴惴不安。羊肚菌是名贵的食用菌种,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抑制肿瘤的多糖,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诸多作用,羊肚菌人工栽培要想在马家屯村扎下根基长远发展,必须有强劲的技术支持。为此,大地之星生态园专门聘请朱斗锡教授全程参与,朱斗锡教授1985年开始钻研羊肚菌栽培,获得国家高技术发展“863”项目的支持,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出羊肚菌大田商业化栽培的高级工程师,他说:“就像20年前的香菇一样,目前羊肚菌80%用来出口或者出现在高端餐厅的饭桌上,但掌握了人工栽培技术,羊肚菌就能让普通老百姓也吃得起。”

  “马家屯村建起了山东最大的羊肚菌种植基地,这对我们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谈起马家屯村的发展规划,王萍信心满满,“村里有钱了就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第一期收成好,咱就拿出钱来搞合作社,发展第二期、第三期,把咱马家屯村打造成北方最大的羊肚菌之乡,做强品牌,对接产销,多渠道稳定脱贫,老百姓的日子一定越过越甜。”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