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浮山!王献唐墓将申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2018/11/25 14:28:45   来源:大众网    

  王献唐是谁?恐怕很多青岛人给出的都是否定的回答,但他的大名蜚声海内外。他少年和青年时在青岛求学,治学严谨,涉猎甚广,因在抗日战争时期以个人力量保护了山东省当时大量主要文物,而被誉为“齐鲁文脉的守护者”。王献唐去世后,他的后人遵照先生遗愿将其墓地安放在浮山脚下。近日,因为一个“误会”,崂山区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和这位文化名人结缘。通过公益诉讼,检察院对王献唐墓进行了修复,同时明确了墓园维护的责任主体。不仅如此,为了弘扬先生的爱国精神和治学理念,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联合准备将王献唐墓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采访了王献唐先生的后人,对这位从青岛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检察官结缘文化名人

  2018年6月的一天,青岛市崂山区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科接到群众举报,说是康有为先生的墓管理不善,请检察院给予监督。接到举报后,检察官们直奔青岛浮山北侧,经过查看发现,康先生的墓维护不存在大的问题,检察官们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距离康有为墓地十几米的地方还有一个墓,周围杂草丛生。经过仔细辩认,才看清是王献唐之墓。

  王献唐是谁?在场的人都表示没有听说过,正在大家准备下山时,有眼尖的同志发现,上面标着市级保护文物。市级保护文物也是检察院公益诉讼的管辖范围,既然遇上了,检察官们决定启动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监督程序,同时查询王献唐的相关资料。

  查询之后,检察官才发现这个墓地主人不寻常。王献唐,一代国学大师,是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诗人、古籍鉴定专家,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是山东图书文物、考古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之学,广搜博采,著作等身,在多个学术领域均具有深厚造诣,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被誉为“一代传人”、“一代宗师”、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叶圣陶、顾颉刚等称之为“近300年来罕见之学者”。

  他终生致力于整理齐鲁文献、树立齐鲁学派,将自己珍藏“闯王印”、勾践剑等8000多件珍贵文物和50000余册古籍无偿捐献给国家。不仅如此,他还兼职教授教学,留下了《山东古国考》《炎黄氏族文化考累计》等2200万字的学术专著50余部,被称为齐鲁文化传承的一座丰碑。

  启动公益诉讼诉前监督程序

  这样一位将毕生奉献给青岛的杰出学者,青岛市政府于2003年将其墓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先生的墓碑文由被称为“末代衍圣公”的孔德成撰写,墓表由著名学者张政烺撰写,墓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可就是这样一座墓,却杂草丛生、无人管理,更别说让大家知晓了。按照有关规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设置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检察官们也顾不上下山了,立刻组织对现场进行了勘察。经现场勘察,王献唐墓存在无标识牌、无引导牌、道路破损等10项疏于管理维护的情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有关规定,崂山区检察院启动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监督程序,于7月24日向责任部门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书,提出专人维护、建立标准、形成机制以及加设标识、印制图册等5项具体建议。青岛市崂山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对建议高度重视,第二天就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整改措施。8月28日,崂山区检察院对整改后的王献唐墓进行现场复核,整个墓区恢复了应有的庄严与肃穆。

  将申报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针对墓区的诉前监督是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是如何更好传播王献唐先生所做的重大贡献,更好地发挥文物对文化传承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更好地建设文化崂山、人文青岛,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解、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呢?

  青岛市崂山区检察院组织召开了王献唐墓诉前监督整改成效听证会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王献唐墓)检察公益诉讼专题座谈会。听证会上,青岛市崂山区检察院首先提出尚未整改的印制反映王献唐生平事迹的图册以及加设文保等级标识等两项检察建议,要求继续整改。

  崂山区检察院民行科科长贺世国介绍,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老先生的精神和成就传承下去。“文化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厚度与底蕴。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将固化一座城市的血脉和灵魂。王献唐先生墓的治理,只是我们保护文脉的开始。以王先生的宣传为契机,让我们更多的人去了解更多的城市历史,发现更多的城市精神。”贺世国说。

  在座谈会上各方还就推动王献唐墓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墓区专人维护常态化管理和督导机制以及近期召开墓区属地管理单位现场会等达成初步意见。

  一代国学大师的青岛岁月

  11月15日,记者在市南区一个小区内采访了王献唐先生的孙子王福来和重孙王书林。

  “老先生出生在日照,11岁就来到青岛求学,当时是在礼贤书院,就是现在的青岛9中,后来在青岛德华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同时研修了德文。从1923年开始,老先生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学上。”王书林介绍,王献唐先生的故居位于观海2路13号,当时没有地方住,就自己选址设计建造了几间房子。他的第一部专著《公孙龙子悬解》就是在青岛完成,也因此在文化界一举成名。

  “1929年老先生被推荐担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去济南工作以后,他的孩子们一直都在青岛生活,他对青岛有很深厚的感情。”王书林介绍说,也正因此,他们遵照老人的遗愿,于1994年将先生的墓地从济南迁到青岛,安葬在浮山脚下。

  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位在各个文化门类中兼收并蓄的大家,在青岛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印迹。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也是在青岛开始撰写的。他曾考证青岛古代有不族、其族,汉代建县称“不其县”;他还领导了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确定青岛夏庄李家宅头为龙山文化遗址;1956年夏,时年60岁的王献唐与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赴青岛流亭古代遗址考察,指挥发掘汉墓,他因病只能在地面上指挥,而出土文物位置竟与其指挥极为吻合。

  ■特写

  抗战时期保护“齐鲁文脉”入川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王献唐也写下了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时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担心馆藏善本图书与文物精品落于敌手,计划将文物珍品迁出济南。

  “当时政局动荡,没有人去关注这件事,老先生和他的一位同事屈万里以及工人李义贵把图书文物精品装成31箱,先从济南转移到曲阜的孔府里面保存,但是随着战事蔓延,老先生感觉孔府也不安全了,就决定护送这些文物往南走。”王书林说起这段历史依然钦佩不已,当时车马不便,又是战时,这种艰难可想而知。

  有文字记载了当时的艰难:“过铜山,经汴郑,出武胜关,凡八日行程,三遇空袭,而抵汉口。”直至1938年12月29日,终于将珍贵文物安全地存于乐山大佛寺天后宫中。1950年12月25日,这些珍贵的文物才终于完整无缺地返回故里,由山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代为保存。

  王献唐不顾时局动荡,长途跋涉、颠沛流离,在既无政府支持,又无经费援助的情况下,毅然护送如此珍贵的文物并亲自护守,因此被后人赞誉为“齐鲁文脉的守护者”。

  今年是王献唐先生诞辰122周年,王献唐先生后人为筹建王献唐博物馆,2018年6月份时首次将王献唐珍藏留下的于右任书法以及陈介祺旧藏的毛公鼎全形拓,交与上海老字号朵云轩公之于众。

  王献唐先生

  也曾为报人

  记者了解到,王献唐先生早年从高等学校肄业后曾应天津《正义报》之约赴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王献唐任济南《商务时报》、《山东日报》编辑,第二年,他便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回到了青岛,在此长居。曾经的报人经历也出现在他的日记当中,有“三十日,早起赴报馆,编新闻两条……”等记载。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王献唐日记的保存较为完整,有《登假室日记》、《禅室日记》等存世。日记里字迹工整,讲述的全部是老先生的治学经历和自己写作的诗词等,涉及生活琐事的却只有寥寥数笔,可见老先生治学、自律之严谨。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