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智造”引擎城市发展新动能

2018/10/29 10:04:14   来源:青岛财经网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创造了全球瞩目的伟大奇迹。作为青岛腾飞之翼的崂山区,也奋力书写了改革开放的“崂山篇章”,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崂山成就”。

  1994年4月,崂山区正式成为青岛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新区,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总量低,到逐步跨入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区之列;从物资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低到消费升级,大步奔向全面小康……如今的崂山区,改革开放丰硕成果惠及群众,百姓收获满满获得感,崂山区正飞驰在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山海品质新城的快车道上。

  回望崂山区40年的发展,工业的迅猛崛起、企业的迅速壮大是改革中的一抹亮色,崂山区不断完善营商环境,培育企业发展的土壤,迈向创新强区,挺起崂山经济的脊梁! “崂山智造”的跨越式发展,正是崂山区经济腾飞的生动印证,也成为青岛城市崛起的新引擎、新动能。

  崂山制造迈入“崂山智造”

  耸立在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汉河社区的青岛汉缆股份有限公司是土生土长的崂山区上市企业。鳞次栉比的厂房、高大挺拔的办公楼、窗明几净的工作环境,规模庞大的企业秩序井然。

  可谁曾想到,汉缆所在的汉河村,曾是贫瘠与落后的代名词。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汉河(社区)村的农民年收入不足百元。 “汉河村,穷地方,有女不嫁汉河郎。”的说法广为流传。当时,全村680户村民人均仅有两分薄地,集体欠债达30多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穷庄。

  1982年,穷则思变的汉河村,在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张思夏等一班人的带领下,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审时度势、果敢决策,靠借的3000元和牛棚改建的简陋车间起家,创立“青岛汉河铜铝材厂”开始生产裸电线。

  最初聘请了三位原来在电缆厂工作的退休师傅,回收废铜废铝,加工铜铝杆。村里再无技术人员,资金非常紧张,集体欠债达30多万元。为了“找米下锅”,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又背负大量外债的情况下,张思夏和支部一班人横下一条心,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过程。

  张思夏拿出了家里仅有的1000元,又向邻居借了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没有设备,他就带着支部一班人把旧门板制成配电盘,用别人淘汰的旧机件加工成简易设备;没有厂房,就将四间牛棚翻新后改造成电线电缆的生产车间……终于,青岛崂山汉河电线厂1983年在汉河村人的翘首期盼中成立了,之后企业便披荆斩棘,乘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东风一路前行。

  千帆过尽,回望往昔,成功没有偶然,在启动资金都并不充裕的年代,用滚雪球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当今的企业为数不多。当汉缆再度回望企业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成就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牢牢抓住了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的机遇,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持续创新。

  在设备、技术领域,汉缆进行投入往往不惜重金,甚至是在很多前瞻性领域,也加大布局。抓住科技自主创新的机遇,汉缆自1994年即领先于国内同行,开始建设高压超高压电缆生产和测试示范基地、高压电缆料生产试验基地、电缆附件生产研发基地,拥有全国乃至世界最多的6条立式超高压电缆绝缘生产线,以及德国、芬兰、瑞士等世界一流生产和测试装备80多台套,各种试验仪器500多台套,重点研发试验设备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之后的汉缆一路高歌,迅猛发展,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汉缆汉缆的产品之所以能在国内国际市场取得斐然的业绩,关键在于自己拥有的核心技术,而对于一家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核心技术就是行业壁垒,就是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汉缆股份公司办主任张涛介绍。

  汉缆从单一的线材生产,将涉及领域扩大到石油、通讯、煤炭、海洋等多个领域。在多个产品分支领域,做到科技领先,可谓业界传奇。汉缆股份以持久创新的科技力量,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国际聚焦的重大时刻:2008年奥运会鸟巢、水立方,2010上海世博会、深圳亚运会等重点工程中,汉缆产品为其输送动力、信息。多年来,企业荣获中国电线电缆市场用户满意第一品牌、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中国质量认证(山东)中心卓越管理奖、中国机电行业影响力企业1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汉缆作为崂山区的一家上市公司,更是得到了崂山区政府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张涛介绍,汉缆人的品格,就是崂山人的品格——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崂山速度”谱写“崂山华章”

  40年间,从家庭工业、乡镇企业,到诞生了一大批行业龙头、隐形冠军;从立足本乡本区,到不断向外开疆拓土、捕获全球商机、引领行业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崂山区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产业、旅游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加快构建虚拟现实智慧产业、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这“6+1”的新兴产业体系,推动崂山呈现出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良好态势,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正在崂山迅速崛起。

  多年来,着眼于打造青岛高端产业引领区,崂山区制定了国内一流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激励政策,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让崂山区成为越来越多优质企业落地青岛的首选之地。

  杰华生物是青岛市、崂山区重点引进和培育的高科技企业,其原创生物新药“乐复能”获国家颁发的一类生物新药证书,是中国首次在西方国家之前命名的全新生物新药。2018年A轮融资后,企业估值26亿美元,今年9月11日,杰华生物被认定为山东省首家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并筹备于明年在香港上市。

  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花落崂山,得益于崂山区新旧动能转换行动的深入推进和区域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但鲜为人知的是,生物新药的研发是一个耗时长、成本高、风险大的行业,杰华生物的药物研发过程整整持续了18年,这期间,企业发展也曾面临困境、备受质疑。崂山区在全面深入分析行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始终看好企业的发展,并给予了企业大力的支持,这也坚定了杰华生物扎根崂山的信心和决心。

  以国有平台公司为抓手,崂山区努力缩短建设审批流程,在10个月内完成了杰华生物“乐复能”生产基地的全部建设工作,创造了国内外GMP生物药厂建设的“崂山速度”。2018年4月“乐复能”新药证书获批,5月份开始产业化。崂山区全面落实“一次办好”,以最快速度协调解决企业难题,使“乐复能”在1个月内就达到出厂上市的目标。

  目前,杰华生物已形成以青岛为总部和“乐复能”生产基地、在北美设立生物新药上游研发中心、在北京设立生产工艺研发中试基地、在香港开展运营管理的战略布局,成为一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生物医药企业。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是崂山区的一句俗语,也道出了崂山企业的普遍心声,崂山不仅是一个能扎住根,更是一个能留住心的地方。在这里先后诞生了世界级的中国品牌海尔、中国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歌尔、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等一批本土企业,也吸引落户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

  当前,虚拟现实产业风头正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嬗变。在VR技术的创新热潮中,崂山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提出了打造“虚拟现实之都”的目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是崂山区打造中国虚拟现实产业之都的开山之作,2016年3月,崂山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接触洽谈,2016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营,整个过程仅用时两个多月。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崂山区组建了项目攻坚小组,加班加点,昼夜奋战,密集洽谈,针对研究院的选址落户难问题,超前谋划,安排区属国有平台公司采取市场化的手段,提前完成10万平方米楼宇园区的收购,仅用20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主要场地的装修、水电气暖改造等工作,保障了北航青岛研究院的顺利入驻。

  目前,北航青岛研究院已经设立虚拟现实、微电子、精密仪器与光电、新材料技术等四个研究院,成为国内虚拟现实政产学研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基于效能的政府服务是一个区的重要竞争力。类似这样的“崂山速度”不胜枚举: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从谈判到用地用时不到三个月,青岛创客大街从初步有合作意向到正式开街只用了四个月,青岛金家岭学校从项目招标到军工用时仅253天……“崂山速度展现的是崂山对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的重视和呵护,展现的是崂山亲商、敬商、富商、安商的优质营商环境。”崂山区委书记江敦涛表示。

  40年来,崂山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不负新时代,勇担新使命。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山东经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书写了“崂山华章”,贡献了“崂山智慧”。迈入新的征程,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崂山区扬帆起航新时代。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