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明年投入使用

2018/10/18 8:15:55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记者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作为国际最先进、国内首艘专业化载人深潜支持母船,“蛟龙”号的新母船——“深海一号”将于今年底下水,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深海一号”投入使用后,将进行“蛟龙”号、“潜龙”号、“海龙”号“三龙一体”同船作业,并于2020年执行全球首次环球航行。该船将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提供水下、水面支持及维护保养,以充分发挥其在深海科学考察、海底资源勘查、深海生物基因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

  2008年底完成改造、2009年开始海试、2013年开展试验性应用、2017年完成试验性应用阶段、2018年底改造基本完成、2019年开展业务化运行海试……“蛟龙”号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伴随着新母船的建造即将开启新的阶段。“蛟龙”十年不仅折射出我国探索深海、走向深海的历史征程,也代表了未来我国“深耕”深海的步伐和决心。

  新母船为“蛟龙”号量身打造

  “目前,‘蛟龙’号母船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底下水,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后会开展科考任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表示,“‘深海一号’是一艘专业母船,可以实现专业化作业。新母船有车间,甲板上有轨道可以把‘蛟龙’号送进船舱,这样就避免了‘蛟龙’号在甲板上风吹日晒。以前的母船没有这个条件,甲板的温度很高,暴晒对装备的影响很大。”

  “新母船是根据‘蛟龙’号的特点专门设计,既定位为综合科考船,又服务于深潜,能提升‘蛟龙’号的有效下潜次数,提高作业效率。”于洪军说表示,新母船的车间可以进行专业的维护维修,舱内有吊臂,“蛟龙”号、“海龙”号、“潜龙”号都可以进车间进行维护保养。新母船还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室,可以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初级的专业分析,有些生物实验要求现场进行分析测试,该实验室都可以完成。

  “以前‘蛟龙’号的母船需要船员45个人左右,新母船的船员仅需20余人,因为新船的自动化程度相比以前有所提高,电力系统、动力定位系统等先进的设备也减少了人力的消耗,可以让更多科研人员随船执行科考任务。”于洪军表示,“深海一号”具有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配备了满足科学调查及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多种类型、超过30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专用6000米级无人缆控潜水器作业系统,同时在节能降噪方面进行了技术设计。该船不仅可为“蛟龙”号深潜作业提供合适的水下、水面支持,还具备数据、样品的现场处理和分析能力,同时还拥有专门的“蛟龙”号维护保养机库,配备潜水器充油、充水、充气、充电和拆检等成套维护保养设备,可以在室内完成例行维护维修工作。

  “蛟龙”号年底完成升级改造

  “深海对科技水平的要求很高,对国家经济实力的要求也很高,因为深海探索的成本很高。‘三龙一体’将来是要同船作业,但模式需要进一步探讨,我们争取做到效率最大化。”于洪军表示,“‘蛟龙’号目前正在大修,主要是为了提高作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业务化能力。比如我们在西太平洋海底热液区取样时就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大修时期对‘蛟龙’号部件进行调整,一方面提高了水下作业的安全系数,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水下取样的便捷性,预计今年底‘蛟龙’号将基本完成升级改造。”

  据了解,新母船投入使用后,将是“蛟龙”号业务化运行的首个航次。新母船交付后要进行海试,装备需要海试,“蛟龙”号也需要海试,新船的作业方式、人员等就像新车一样,需要经过磨合期,共同为2020年环球航行做准备。

  打造潜航员和专业化保障队伍

  “以前在车间更换‘蛟龙’号的机械手需要三天时间,去年在海上科考更换机械手只用了一天半。因为海上的时间很宝贵,而机械手有很多线路更换起来复杂,所以我们必须缩短时间,提高效率。”于洪军告诉记者,“‘蛟龙’号升级改造后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机械手等设备更换速度的提升也代表了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试验性应用的开展带来的收获之一就是使得国家深海基地建立了一套体系,形成了一支专业化队伍。

  据悉,“蛟龙”号大修期间,潜航员们都开展了日常训练,并参与了“蛟龙”号的升级改造。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二批六名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已通过初级潜航员考核。我国第二批潜航员顺利出师,标志着我国潜航员队伍初具规模,已形成一支职业化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队伍,将为“蛟龙探海”等国家重大海洋工程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于洪军表示:“我国共有8名潜航员,其中第一批有2人,第二批有6人。第二批潜航员经过3年时间才成为正式的潜航员,潜航员的选拔与航天员一样,需要经过系统严密的培训和选拔,未来我们将根据情况考虑第三批潜航员的选拔工作。”

  目前,8名潜航员的潜水器驾驶与操作技术水平、潜水器维护保障技术水平、综合素质、体质与心理状态等日趋稳定,具备了开展常态化载人潜水器驾驶操作与技术维护保障的能力;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规模逐渐扩大,维护保障和水面支持操作能力逐步提升,关键岗位的保障能力得到锻炼,形成了一支职业化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和独立完成潜水器布放回收作业的职业化水面支持保障队伍。

  财经记者在现场:

  走近“蛟龙”号探秘“2米空间”

  本报讯(记者 李倚慰)记者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看到,载人潜水器驾驶与操纵训练模拟系统高度还原了“蛟龙”号的真实场景,也真实还原了潜航员和搭载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

  记者走近该模拟系统发现,里面的空间非常狭小,如果按照3个人搭载,有2个人只能盘坐在潜器内。按照每次6~7个小时的下潜来算,潜航员和科研人员坐在潜器内其实非常辛苦。

  记者发现,模拟系统内有3个窗口,可以方便主驾驶人和搭载人员观察潜器外的水下情况;综合显控计算机是潜水器信号的汇集和显示,使得潜航员可以对“蛟龙”号的技术状态一目了然;潜航员面前有一个操作的控制面板,有三四十个控制按钮,方便潜航员集中操作;模拟系统内各个角落分布着多台计算机,包括成像声呐、航行计算机等,可以看到潜器的航行速度等;还有一部分区域放置了空气瓶和氧气瓶,空气瓶用来平衡舱内气压,氧气瓶则为潜航员及搭载人员提供氧气。

  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高翔介绍,该模拟系统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模拟训练系统,潜水器模型完全按照1:1的“蛟龙”号本体系统设计,舱内设备和作业机械手采用真实设备。“模型内径2.1米,该尺寸是根据经济性、安全性等多重考虑,参照国际经验设计的。该模型主要用于潜航员的海底作业训练、机械手检测以及海洋科普教育等,可以模拟海底60%~70%的情况。”

  据悉,该系统主要包括仿真本体,视景仿真系统和训练指挥系统等部分组成,采用半实物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研发。具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驾驶与操纵模拟,海底作业过程模拟,突发故障模拟以及深海环境视景模拟,可实现“蛟龙”号下潜作业全功能,多任务动态模拟训练和潜航员应急故障处理与安全作业训练。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