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蒲松龄”招牌才能有“金饭碗”

2018/9/6 8:35:22   来源:齐鲁壹点    

  古老的城墙和青石板路承载着蒲家村人的记忆。

  8月29日,本报以《十字路口上的“蒲松龄”》为题,对蒲松龄故居所在地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进行了探访,报道了聊斋文化的现状,探讨其未来。当日,记者再次来到蒲家村,了解当地百姓对家乡未来的期待。

  保护发展好古村落

  才能过上好日子

  今年73岁的张女士说:“40年前刚嫁到这里时,村里别提有多热闹了,街坊邻居没事就出来拉呱。老房子冬暖夏凉,院子里被我打扫得干干净净,连根杂草也没有。听说村里要搞建设,需要我们搬出去。住了这么多年的老房子,还真舍不得。只盼着早日把村子建设好,只有这样,我们村民才能得到更多实惠。”

  过路的高女士也停下脚步,打开了话匣子:“我是38年前嫁到村里的。按老人的话来说,两大景区就是‘金饭碗’。如今,蒲松龄纪念馆由政府直接管理,但聊斋园被承包出去后,就疏于管理和更换维修老旧设施,感觉很可惜。”高女士认为,只有做好管理,随时更新景区设施,每年都能有所创新,才能吸引游客来。

  在蒲松龄纪念馆东行三四十米处,一位蒲姓村民正在售卖纪念品。记者将本报报道递给他看,他沉默了二三分钟。“在1980年到2003年期间,村里百余个停车位都停满了车,那时候人流量是真大啊。”蒲先生继续说,“景区好了,人才多。应该投资扩建新的旅游景点,及时修复老旧设施,在保持古村落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来的游客人数才会增多,只有这样,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另一位正在纳凉的蒲姓村民说:“门前的青石路有三四十年了,只要走在这条路上,我就感觉格外亲切。希望能好好保护和发展好我们的古村落。”

  盼望越来越多的人

  知道蒲松龄

  蒲先勤是蒲松龄第十二世孙,他说,蒲松龄是淄博的,更是世界的。“希望教材中多选些蒲松龄文章,让人们知道蒲松龄,进而来到景区了解蒲松龄。”蒲先勤最大的期待是,如果出去随意问一个人,是否知道淄博有个蒲松龄。如果对方回答是肯定的,那他就满足了。

  “聊斋园最早由村里投资修建而成,如今政府将其承包给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一年向村里交320万元。”蒲先勤说,村里除了用来投资搞建设,剩下的基本都给上了年纪的村民发福利了。

  “最早村里以种地为主,现在以旅游业为主。自打旅游开发以来,村里福利好了,50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逢年过节能领二三百元钱。”66岁的蒲章豹说,他盼望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蒲松龄”,村里旅游发展的越来越好,只有这样,老百姓的收入才会增加,生活条件才会改善。

  旅游产品需推陈出新

  来增强景区吸引力

  针对“蒲松龄”当前的情况,记者采访到了淄川区文化旅游与新闻出版局主管旅游工作的副局长李敏绪。“十几年前,全市旅游景区还很少,聊斋城作为文化景区开了先河。那时候,百姓出游消费的意愿特别强烈,因此人流量特别大。”李敏绪分析,现在全市旅游景点、尤其是乡村旅游多且红火,而聊斋城等老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没跟上,这可能是人流量减少的一个客观原因。

  李敏绪说,聊斋城作为一个文化景区,前几年比较火爆可能是推向市场的时间较早,如果没有新的项目来吸引游客,游客就会审美疲劳,景区也会慢慢没落了。但聊斋城景区作为老景区,它的吸引力还是比较强的。“从淄川区来看,聊斋城的游客量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游客量不是很均匀,节假日可能游客比较多,而平时游客量就很少。工作日期间游客量就更少了。”

  “尽管和前几年相比,聊斋城可能有所没落,但是横向来比,在淄博市所有的A级景区里,它还是处于上游水平。特别是旅行社来穿线,比较火爆的是‘古商城-聊斋城-潭溪山-淄川中华琉璃文创园’,这条线是淄博市旅行社做的最成熟的线路,其中就有聊斋城,因为聊斋文化知名度太高了。”李敏绪说,如今,淄川的新兴景区在建时起点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而景观质量等各个方面也特别吸引人,使得更多游客去往了新兴景区。“聊斋城虽是老景区,但作为旅游产品,仍需要时常推陈出新。否则如果没有新的东西,景区的吸引力就会逐渐弱化。”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