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中:“有效提问”探索“学研做”一体化新路径

2018/5/20 17:54:22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日前,青岛24中《有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获青岛市第五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青岛24中以问题式集备、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案模式、课堂观察、“提问”类书籍教师悦读工程等措施,开展课题研究,落实学校“提供适合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把“给”变成“问”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的语言约占课堂60%的时间,这60%里又有约80%是在提问,提问在课堂中十分重要,避免无效提问、自问自答、有问无答等浪费课堂时间,就要研究‘如何让提问有效’‘如何提出好的问题’。”青岛24中校长刘晓云向记者介绍学校《有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课题,“我们努力改变传统的‘老师给知识’的做法,把‘给’变成‘问’,以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思考。”

  从认识到“问”比“给”重要、认识到提出好问题的重要性,到研究“如何提出好问题”,提高问题质量,24中以专题培训、读书工程、专家讲座、外出交流等举措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不仅在课堂,在班会、安全教育、德育等各方面,以有效提问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信学生能把答案找出来,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比如,德育中,学生有不良行为,老师改变单方面批评的做法,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找出症结和解决办法,更能够走进学生心里,亦利于师生关系和谐。

  系列培训+读书工程

  丰富理论转变思维

  课题研究之初,刘晓云校长对全校教师进行《非凡的行动始于伟大的提问》的培训和动员。让教师明确“集备中的有效问题的设计”对于课堂目标落实的重要性,倡导老师人人参与,以课题为引领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有质量的提问,打造高效课堂。

  在课题推进中,学校围绕如何改良教案模式,推进简案模式的使用,由校长对教研集备长进行培训;以精品优秀教案展评为契机,校长对全校老师做了《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备课》的讲座……系列主题培训,推进课题研究。

  学校先后组织教师读了《思维的革命》《改变提问、改变人生》《教师怎么样提问才有效》《优质提问教学法》《教师如何提问,学生才会思考》等,并通过读书会、读书沙龙等形式进行分享交流。刘晓云校长带领干部教师每周分享读书感悟;李霞副校长带领青年共同定期分享读书的感悟。全校读书分享会上,老师们畅谈对于有效提问的理解、思考以及如何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落实。

  专家引领+外出交流

  开阔眼界更新理念

  学校先后邀请了国内有名的业内和跨界专家学者来校对老师们进行专题培训指导。近几年,学校先后投资13余万元用于课题的教师培训。学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先后多次来校进行阶段性的专题指导,专家与老师们交流座谈,答疑解惑。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017年2月由校长带队,参加了在厦门市湖里中学召开的“三省四校同课异构”活动。学校4位教师进行了课堂问题式教学的交流展示,受到好评。回校后开展校内分享会,及时把外出学习经验、新的教育理念进行相互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在问题式集备推广的初期,学校邀请国内引导力大师任伟老师参与了初三语文组的集备展示,通过引导力沙龙的形式,总结集备的流程,梳理规范集备模式。为了强化老师们的问题意识和有效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学校还邀请国内提问题大师秦英老师2次来学校对全校教师进行提问力的专题培训。

  问题式集备+课堂观察

  设置有效问题并落实

  以问题式集备为抓手,设置有效问题;以课堂观察为抓手,落实有效提问。全员参与是24中该课题研究的一大亮点,每个年级每个学科的教研组每周集备。问题式集备中,先通过集备组分头集备教研,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先摸索出学科集备初步模式,学校采取自下而上,以点带面的形式,通过全校的观摩、学习、讨论,不断规范改进集备的模式。

  记者看到,24中课堂观察模式表中有“自主思维的空间、学习方法的提升、学习兴趣的激发、合作学习的效果”等课堂观察点。老师上课、相互听课、互相观察、互相探讨,将课堂观察的角度从老师转向学生,将是否学会作为评价课堂的标准,落实课堂提问有效。老师坚持写课堂教学研究心得,改善课堂教学。学校就如何撰写“课堂观察实例”和“集备实录”对全校集备教研组长进行了实操层面有针对性的培训,让老师们了解课堂观察对于有效提问的落实的重要性,明确课堂观察的具体方法。

  近几年来,通过有效提问的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识增强,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效果凸显,中考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数学、语文等学科在课题的引领下,进步明显。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推进有效提问课题的研究,将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问题式集备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定期阶段性总结反思,将课题稳步深入推进。通过“学—研—做”一体化,以教科研促教学,在教学中践行课题。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