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市北"民俗活动月启动 老物件勾起满满回忆

2018/5/17 8:51:57   来源:大众网    

 

 

常女士带来父辈的订婚证。

点击浏览下一张

老式电视机等物件满满的都是回忆。

  青岛解放前的订婚证书、毛主席纪念章、停摆的旧钟表、“电匣子”收音机、斑驳的旧粮票……5月15日,“记忆市北”民俗活动月启动仪式暨水清沟街道“高手在民间”展示活动在海丰广场举行,活动收集展览了居民家中颇具年代感的老物件,见证并记录了过去几十年间,大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小到家庭生活、个人命运,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了解,民俗活动月正式启动后,剪纸、编织、扎染、戏曲、杂耍等百余场丰富的文化活动将轮番上演,持续至6月16日,市民可在家门口“看戏”。

  念想

  老物件勾起市民满满回忆

  活动现场,市北区水清沟街道62岁的张承贞展示的300多枚毛主席纪念章,吸引了众多市民参观。这些纪念章都是张承贞已去世的婆婆从1965年开始收藏的,大都成套。其中,大部分为毛主席不同时期的头像,还有新中国成立20周年的纪念章,很多都是夜光的。对于这些纪念章,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张承贞一点都不陌生,“那个时候遇到大型活动或者毛主席发表语录,单位都会发一枚。”张承贞说,当年佩戴纪念章是一件很光荣很时尚的事情,有的人衣服上会佩戴好几个。这些具有年代感的纪念章引起了在场很多老人的回忆和共鸣。61岁的曲志夏回忆说,自己十岁左右的时候,还偷偷去摘过大人晾在外面的衣服上的纪念章,“因为太喜欢了,为了跟小伙伴显摆,想要一下子戴好几个。”

  在很多“50后”“60后”记忆中,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总是与票证联系在一起。展览现场,以粮票为代表的种种票证,多数已经卷边褪色,留下计划经济时代的斑驳痕迹。“那个时候,有钱都买不到东西,米面粮油布都是凭票供应,甚至肥皂、灯泡、暖水瓶都得有票才买得到。”71岁的居民马松源说,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电视机票更是珍贵无比。除了吃穿用度的各种票证之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流行词“三转一响”,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准。“三转”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就是收音机,这四大件是当时一般家庭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马松源当天就带来了他1973年购买的“春雷”牌收音机,当时花了120元,是他在汽轮机厂上班的整整3个月的工资。到了1983年,当时又流行起了“燕舞”牌录音机,马松源又花320元买了台录音机,但这台收音机却舍不得扔,一直保留到现在。

  当天,马松源还带来一张用葫芦切成两半做成的瓢,“这张瓢少说也有七八十岁了,是我奶奶用的,后来传给了我母亲,我母亲又传给了我。”记者看到,这张瓢上已经被缝补了两处,看上去颇有年代感。“我母亲当时用的时候裂开了,舍不得扔,用线缝起来的。补完仍然很结实,我们一直用来舀水挖面。”马松源说,到了自己孩子这一辈,都用塑料制品了,这张瓢也就成了他们家的弃之不用的老物件。

  当天在现场,还展示了上世纪80年代的老唱片、青岛解放前的订婚证书、手拉老风箱、老式黑白电视、老钟表、老相机、手摇电话等上百种老物件,勾起了市民们满满的回忆,不少市民纷纷拍照留念。

  期待

  百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据了解,本次民俗活动月以“记忆市北 美好生活”为主题,旨在以丰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展示市北深厚的文化底蕴,讲好市北故事。民俗活动月正式启动后,剪纸、编织、扎染、戏曲、杂耍等百余场丰富的文化活动将轮番上演,持续至6月16日,市民可在家门口开启“看戏自嗨”模式。

  本次活动主要包括四大主题,即:“记忆市北”民俗活动月启动仪式暨水清沟街道“高手在民间”展示活动,以讲“记忆市北”、剪“记忆市北”、刻“记忆市北”、拓“记忆市北”、拼“记忆市北”等展示市北文化魅力;“记忆市北”文化讲坛活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以及辖区历史文化爱好者,于5月26日和6月2日在中联·自由港3楼文化空间,通过讲座、论坛、访谈等方式,解读“记忆市北”老街区、建筑、企业、老字号商铺等城市文化符号,让居民找回记忆;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辖区内剪纸、皮影戏、抖空竹等项目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展览进校园活动,增强宣传展示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闭幕当天,海云广场还将组织“记忆市北”文化市集,集中展示地秧歌、抖空竹、浮山大鼓、高跷等非遗项目,“小画家”们将在海云民俗文化街区进行“品记忆、画街区”现场写生活动,手工艺达人现场展示布艺、糖画、玻璃画等民间手工艺;端午节临近,节日当天还将开展“我们的节日”包粽子、绣荷包等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市北区各街道和社区还将深挖辖区民俗文化资源,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民俗主题展示活动,戏曲专场、皮影戏等24个街道活动和扭秧歌、抖空竹等97个社区活动也将轮番上演,为市民端出高品质的文化大餐。

  ■相关新闻 “书写”青岛记忆 剪出“百年历史”

  半岛都市报5月15日讯 年代久远的青岛火车站、充满异国风情的基督教堂……近日,在市南区湛山街道秀湛路社区民俗工作室,随着一个白色卷轴徐徐伸开,几座岛城著名历史古建筑映入眼帘。据悉,这是最近岛城民间艺术家、秀湛路社区剪纸达人陈雪梅操刀原创的大型剪纸作品,该作品长3.5米、宽0.8米,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青岛一百年以前发生的历史。

  与普通的红色剪纸不同,陈雪梅的这幅剪纸作品呈深蓝色,看上去别具一格。这幅长3.5米、宽0.8米的剪纸作品,从构思到出图,前后耗费了陈雪梅20余天的时间。“画面主体是一幅长长的画卷,主题为‘百年记忆——青岛’,无论图还是文字都是用剪刀剪出来的,长卷周围还有牡丹、菊花、莲花等花团环绕。”陈雪梅表示,之所以选用蓝纸创作,是想体现历史的厚重感,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阳光、沙滩、红瓦绿树,依山傍水、三面环海的天然优美环境已是青岛的一张绚丽名片,然而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座不足两万人的小渔村。”作品中,陈雪梅这样“写”道。她还在文字下方剪出了她心中旧时青岛一角的模样——绿树与低矮平屋交相辉映,山海之间,一个拥有两间茅草屋的农家院里,农夫刚刚打鱼归来,家人正在晾晒咸鱼,周围鸡鸭啄食,好不热闹。

  作为一名“老青岛”,陈雪梅深受“历史迷”老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欢了解青岛故事。“小时候就听父亲和老一辈讲,现在抽空也去网上搜索学习,遇到同样喜欢青岛历史的朋友和老人,也跟他们聊天。”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积累让曾获青岛“十大金剪刀”称号的陈雪梅早早地萌生了创作的想法。“现在这个想法终于落实了。”陈雪梅说,她还计划剪制一幅反映青岛100年内历史故事的剪纸,让两幅作品一起串起青岛的发展脉络,并以此到社区进行宣讲,传承青岛时代记忆。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