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高适都落榜的“零录取”科举 究竟有什么玄乎

2018/3/12 13:12:00   来源:新锐大众    

  自隋朝起,科举考试便是关系国家选贤任能的抡才大典,意义重大。但在唐朝,曾有一次科举考试,竟然出现了无一人中榜录取的怪事。乘兴而来却被“坑”的考生中,包括诗圣杜甫和边塞诗人高适。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次怪异科考呢?

  科考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这一年,35岁的“中青年考生”杜甫,以及43岁的“中年考生”高适,相约再度聚首于京师长安,为人生仕途而战。12年前,两人曾一起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双双落第,憾恨而归。

  第一次参加科举失败后,杜甫来到父亲做官的山东、河北一带,“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过着纵情山水的潇洒生活。

  尔后,杜甫开始了漫游之旅。到了天宝三年,他在洛阳与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相约同游梁、宋之地(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在这里,两人又遇到了不得志的“驴友”高适。三人遂结伴而行,先往东到山东“晚登单父台”,又西行到河南汴州,“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玩得实在是不亦乐乎。

  到了天宝六年,唐玄宗觉得官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已经没有了开元年间那种开创进取的青春气息,便萌生了“广求天下之士”的想法。他决定诏天下“通一艺者”,集中到长安来应试。消息传出,一时天下沸腾。听闻这个好消息的杜甫和高适,也急忙奔来京师参加考试。

  但当时把持朝廷大权的,是有“口蜜腹剑”之称的奸相李林甫。他经过多年的政治斗争,已经将张九龄、李邕等一干正直大臣排挤出去,大权独揽。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果实,李林甫尤为珍惜,生怕他人分享。所以当他得知科举消息后,精神立刻高度紧张起来,他素来不喜那些因“舞文弄墨”而得到仕途敲门砖的士人,担心其登堂入室后,得到接触玄宗的机会,进而影响皇帝的决策,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李林甫先以“举人多卑贱愚聩,恐有俚言污浊圣听”为由,建议玄宗收回成命,取消这次科考。玄宗听后将信将疑,于是改旨要地方州县对应试的举子先行摸排拣拔,“精加试练,灼然超绝者,具名送省”,再交由尚书省“试以诗、赋、论”。

  经过争取,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战场科试的主考官。可一番考试下来,那些千里迢迢、满怀希望而来的士子,竟然全部都名落孙山,没有一个人被录取。这空白的“金榜”,无疑是科举史上极大的讽刺。

  无人录取,应考士子自觉上当,群情哗然。但面对汹汹物议,老辣的李林甫轻而易举就化解于无形。他向玄宗上表称:此番无人考中,正说明野无遗贤,天下贤士已在朝中为君王效力。圣朝无隐者,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尧舜汤禹上古之明君亦不过如此。一番逢迎拍马,竟让昏聩的玄宗极为受用。而杜甫和高适,也只能干吃哑巴亏,有苦难言。

  后来,杜甫通过献诗,总算得到了玄宗的注意,开启了自己坎坷的仕途之旅。而高适在两年后,终于考中进士。相比杜甫,高适的仕途无疑平顺许多。他虽然直到45岁才中第,但后来做到了节度使、刑部侍郎这样的高官,死后获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编辑:杨广科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