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造血功能 产业扶贫叫响“平度模式”

2017/3/28 22:19:37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杨广科 王尽舜 孙剑磊 王菡

 

    白沙河街道任家河岔村利用村委闲置的厂房吸引青岛恒新基电子有限公司前来,“扶贫工厂”是该村探索出的一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

白沙河街道任家河岔村村民刘美芳在“扶贫工厂”内工作,每月有三千元左右的收入。

  中国山东网青岛3月28日讯 (记者 杨广科 通讯员 王尽舜 孙剑磊 王菡) 据悉,平度市现有经济薄弱镇6个,省定贫困村81个,青岛市定经济薄弱村128个,2016年经过再识别、再认定,平度市建档立卡贫困户4239户、10483人,脱贫任务占青岛市的60%。2016年,平度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9个贫弱村庄中有21个顺利摘帽,剩余188个贫弱村庄计划年内全部摘帽。据悉,平度市在扶贫方面深谙“造血功能强方能细水长流”之道,“加压”产业扶贫,探索出一个“负村”变“富村”的全新扶贫模式。

  闲置资产变工厂 村民就业不出门

  “现在,咱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计件工资,不耽误地里的农活,每月还能挣3000多块钱呢。”在白沙河街道任家河岔村,坐落在村委大院内的恒新基电子有限公司平度分厂加工车间里,200多名工人正忙着将一根根电线器件组装、缠棉、检测。年近五旬的刘美芳一边忙活手头的电线缠棉,一边乐呵呵地说,“种了半辈子地,没想到自己这个年纪还能成为工人,政府扶贫真是扶到点上了。

  3年前,刘美芳的丈夫因病逝世,留下她和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上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边有2个孩子,大的刚上大专,正是花钱最多的时候,多亏国家政策好,给我们“雨露计划”的补助。小的在上小学,离不开人。我只能留在家里照顾老小,靠种点小麦、玉米为生,生活实在艰难。幸好村里有了这家电子厂,现在不但还上了饥荒,还攒下一笔钱,生活比过去强多了”,刘美芳说。

  刘美芳生活的变化,得益于村里引来的“金凤凰”。

  “我们村是经济薄弱村,集体也没啥收入。2014年开始,我们就考虑得把村委大院里的50多间闲置房屋用起来,给村庄和乡亲们增加些收入。一方面房屋就这么闲置着不光造成资源浪费,村里每年还要承担一笔为数不小的房屋修缮费;另一方面,一些贫困户因为缺乏劳动力或者某些客观因素无法外出务工挣钱。为此,我们主动对接,优化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当年10月,就吸引青岛恒新基电子有限公司平度分厂正式落户村委大院。” 村支部书记任德武介绍道。

  任家河岔村有390多户人口,“扶贫工厂”是该村探索出的一条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扶贫工厂招工优先面向贫困户,对行动不便的困难群众,采取上门送货上门取货的方式帮助增收。工厂食堂优先采购贫困户种植的农作物,帮贫困户打开市场销路,给困难群众带来了脱贫的希望。

  除了解决了200多村民的就业,“扶贫工厂”每年为村集体支付场地租赁费2.6万元,同时负责修缮维护房屋,并带动了村庄的餐饮及超市业务的红火。

  在任德武的影响下,公司还先后出资5000余元走访慰问了村里6名困难老党员和4户困难家庭,鼓励他们重振生活的信心。

  启示:变则通,通则达。通过将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企业解了忧,群众脱了贫。实现了扶贫、扶就业、扶产业、扶集体经济,达到群众赢、集体赢、企业赢、产业赢的“四赢”目的。

  光伏+扶贫 照亮脱贫路

  “自从按上这些‘板板’,每天都盼着有晴天,看到电表一圈一圈地转,仿佛就看到一张张钞票从天上掉,别提多带劲了”,在白沙河街道王家屯村村委的办公大院里,村支部书记于淑兰打趣道。

  于淑兰口中所说的“天上掉钱”的好事,就是该村利用上级的扶持资金新上的光伏发电项目。“今天天气好,这168块光伏发电板仅6个多小时就已经发电162度。”于淑兰说。

  王家屯村138户,477口人, 耕地面积960多亩,主要靠传统农业种植和水果栽培为主,村集体收入没有,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

  为帮助村庄脱贫,2016年利用上级扶持资金,修路1万平方米,打机井7眼,安装净化水设备1台,新建光伏发电站一组。

  于淑兰给算了一笔账,“天气有晴有阴,平均下来一天能发电140多度,一年下来村集体就收入五、六万元。“有了它,我们脱贫致富就有底气了。”

  在午后暖阳的照耀下,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闪闪发光,一根根电缆汇聚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汇入电网…… “现在光伏发电技术成熟,投资回报率较高,无需劳力投入、操作简单,一次性投资,可长期受益,很适合贫困村。集中建设光伏扶贫电站,产权归集体所有,村集体有了收益,又可以按照分类分等级分配给贫困户,并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白沙河街道扶贫办副主任顾化肖表示,目前,此类项目正在尝试开展。

  启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利用村委会、村行政服务中心等公共屋顶建设村集体光伏电站,这种扶贫模式既符合国家精准扶贫脱贫战略,又符合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战略,开辟了一条新的扶贫渠道,照亮了贫困户的脱贫路。

  土地流转变宝地 发展产业促脱贫

  “我的3亩地由村里统一对外发包,每年每亩地就有流转费用1100元,合作社还雇佣我去干活,每天不用出大力就能挣120元钱,年底好了还有奖励,上哪去找这么好的事?!”在白沙河街道前麻兰村明德康泰香菇合作社打工的贫困户魏高波这样说。今年40岁的魏高波因双亲卧床,不能外出打工,以前,全家只能靠着3亩薄田不到万元的收入度日,贫困潦倒。自从将土地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后,生活面貌有了新变化,“以往卖了粮食就全还了账,一分掰成两半花。活了半辈子,今年终于手头宽敞了,生活也有了盼头。”

  “过去全村土地被分割成数百个散小地块,有的农户一家就有七八块地,大型农机派不上用场,新技术、新品种难以大面积推广,种植效益也不高。”该村支部书记金正木介绍。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资源统一规划利用,成立了香菇合作社、芦笋基地、小农兵合作社、桃源基地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贫困户依靠流转土地收取“租金”、劳务打工“挣钱”、发展产业“增收”,将贫弱村庄、贫困户联结在产业链上,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双脱贫”。如今,前麻兰村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000多亩,每年仅土地租赁服务收入50多万元,年人均土地流转收入2200元,务工收入9000元。

  “过去农民增收难,难就难在传统农耕形态带来的高成本、低产出和单一的收入来源。现在,我们因地制宜,立足土地做文章,探索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就业’的模式,不仅让村集体鼓起了“钱袋子”,还增加了贫困户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让其中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有了稳定的地租。”顾化肖告诉我们,像前麻兰村的土地流转,不仅带动本村脱贫摘帽,还可以辐射到附近七、八个贫弱村庄的贫困人口。

  “随着精准扶贫将攻坚引向纵深,传统扶贫政策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常规办法已经难解新问题。因此, 围绕年内188个贫弱村庄全部摘帽,我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实施“农创+扶贫”、“光伏+扶贫”、土地流转+扶贫”等多种脱贫模式,确保188个贫弱村庄年底前全部摘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固脱贫和新发生的农村、新识别的城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精准帮扶范围,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走在青岛各区市前列。”市政协副主席、市扶贫办唐云莉谈起今年的脱贫任务时 ,既感到压力山大,更表示信心满满。

编辑:胡立荣    责任编辑:温伟伟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