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形成明永乐年间

2014/9/12 11:15:13   来源:青岛新闻网    

 
 

  一回回,带着你的思绪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年代;一次次,牵着你的睡梦触摸往昔,回味成长的年轮;一年年,带着你的眷恋跋山涉水,品尝悠悠乡愁的滋味;这是一份永远无法抹掉的家乡记忆!

  时代更迭,岁月如歌,当都市的繁华与喧闹成为生命的主题,当不再丰满的灵魂无法跟上浮躁奔波的躯体,你是否愿意放缓匆匆的脚步,将疲惫的心灵重新放回那片静静的港湾?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也许,我们真的不能再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眼前的那卷破旧不堪却枝繁叶茂的老家谱,那盘不知碾压了多少口粮和岁月的老石磨,那叠缺边少角物是人非的泛黄老照片,那辆浑身作响锈迹斑斑的大金鹿自行车……那一件件见证和记录了几代人生命历程的老物件,以及封存在老物件背后的那些或平淡如水或惊天动地的老故事,已足以宽慰和抚煦那颗颗如饥似渴的心灵!

  土屋大楼,乡村城市,沧海桑田,血脉相牵!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因为我们更加坚信未来!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和广大读者一起陆续走进岛城新建的那些 “记忆展览馆”,透过历史的云烟,唤醒那份久违的感动!

  新闻链接

  四条马路让小村庄出名

  文史专家鲁海介绍,青岛的村庄八成都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形成的,小村庄就是其中之一,而小村庄的成名主要靠四条马路。鲁海告诉记者,在德占青岛后修建了一条从小村庄到白沙河的小白干路,这也是当时唯一一条青岛通往市外的马路,后来又修建了小村庄通往阳本印染厂的小阳路,也就是后来的人民路。接着小村庄至阎家山的小阎路和小村庄到胶州的小胶路也修建完毕。青岛四条重要的马路都在小村庄汇合,一时间成为了交通枢纽的要道,逐渐在青岛的村庄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2000年,四方利群在小村庄建成,直接推动了周边餐饮等行业。如今,四方利群和青岛理工大学之间的区域,已经成为了全市的重要商圈。

  展览馆圆两代人心愿

  明朝永乐年间,祖辈们从云南乌沙卫举家来到青岛,走到现如今的南山时,突然看到了一只鸣叫的凤凰落在山顶,大家都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才决定盖房子安家落户……这段描述小村庄历史的传说,早在40年前几乎家喻户晓,如今只有年龄在50岁以上的老人才记得。自从去年9月小村庄展览馆正式建成后,为了让小村庄人了解过去,这段传说是讲解员们必讲的内容之一。

  昨天,记者来到展览馆时,小村庄社区于主任感慨地说,如果再晚十年建馆,很多故事和传说就没有了,现在小村庄赵、徐、黄三大家族中熟悉历史的老人年龄都超过了70岁,好在他们还记得当年的故事。早在22年前小村庄开始城中村改造,一些对老屋恋恋不舍的老人提议建一个纪念馆,好让后代们别忘记了历史和祖辈们流传下来的好传统。去年居委会搬新家,正好有个60平方米的房子,便腾出来建了展览馆。于主任说,建起这个展览馆,物件都是居民们自发捐的,有的一家就捐出了10件,可以说是圆了两代人的心愿。

  在小村庄展览馆内,黄色暖光照在一个个老物件和地图上,让记者感觉置身在一个时空长廊里。水缸、竹簸箕、老式结婚证书等都被挂在了橱窗里,标明捐赠者,还附上了一段图说讲述由来。 “现在小到5岁的孩子,大到50岁的中年人,来了展览馆他们才会发现,小村庄不仅是重要的商圈,还出过英雄、文人和开荒者。 ”小村庄社区徐氏家族的后人徐主任说。

  独轮车推出“大村庄”

  在展览馆最醒目的位置上,放着老式收音机、手风琴、大水缸和农用独轮车。 “收音机之类的都是后来买的,当时也没有几家有,这个农用独轮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72岁的隋淑卿感慨地说。和如今小轿车作为交通工具一样,50年前农用独轮车对于小村庄的居民来说,意义重大,除了运送粮食和农具外,还当临时婚车,新媳妇就坐在独轮车进婆婆的家门。

  “小村庄不小,大村庄不大。 ”这是90年代前后盛行的一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四处开荒的小村庄。这段历史,今年72岁的徐延松记忆犹新。 “我20岁的时候,小村庄人开始开荒种地,我每天要推着独轮车带上水、耙子、竹筐,走三里地在山上种地瓜、摘蔬菜,结了婚我们夫妻俩就一起干。 ”当时小村庄的范围局限在人民路附近,东至大山村以西,西到杭州路桥,北至北岭山,最南到了抚顺路。徐延松告诉记者,几乎家家户户都派人来开荒。直到大山建起了海尔工业园,徐延松才结束了自己的开荒史,到附近的工厂打工。“小村庄人大部分都是半工半农,到1955年开始发展集体经济。”在展览馆里,还留着1992年的一份青岛日报,标题是《小村庄人均分配4000元》,小村庄成了当时青岛市人均分配最多的村子。

  注重教育人才辈出

  在小村庄展览馆内,挂钟、结婚照、粮票等都是隋淑卿和丈夫徐延松捐赠的。 “我是跟随父母从潍坊来到青岛,嫁到小村庄感觉这里的民风很淳朴。 ”隋淑卿在1964年嫁给了徐延松,二人牵手走过了生活最艰苦的岁月。到了1970年,夫妻俩每月工资只有64元,却省吃俭用一手拉扯大了自己的3个孩子和亲戚的5个孩子。 “我的弟弟家里先后出了事,孩子们都还小,我又是家里的老大,孩子没人管,我就主动接过来养活。 ”隋淑卿说,现在8个孩子都长大了,最小的小闺女在一家外企当高管,还有的出了国。 “我们也养成了一个习惯,除了过生日、过年出去吃饭,平时家庭聚会都是在家摆家宴。 ”徐延松说,这种习惯意在教育孩子们能够勤俭持家。

  青岛抗日烈士黄佳兴、1946年的四方区区长徐玉泉、小村庄小学校长赵立植……都是出自于小村庄,三大家族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 “我的老姥爷赵立植是小村庄小学的校长,从小重视教育,家里每一代都出教师,有的一家四口都是老师。 ”赵家后人赵希宪骄傲地说,在重庆二小、江苏路小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都有小村庄的赵家人在当老师或者做学者。徐家是小村庄出名的寿星之家,徐延松95岁的老母亲现在身体非常健康,祖辈活到105岁的也有。在黄家的家谱上有清楚的记载,在战争年代家族出了不少有名的将领。如今,注重教育也成为了小村庄家家户户的传统。

  家谱长卷留住记忆

  近日,在阜新路街道举办的活动中,徐氏家族的徐延球的妻子王兴,凭借着向小村庄展览馆捐赠的5米长卷,荣获了“社区一星”的荣誉称号。在这幅画卷中清楚地表明了赵家祠堂、徐家祠堂、黄家祠堂。这些都是徐延球一边口述,画师一边画,前后多次才最终成稿。每当家族人聚会时,徐延球才会拿出来“炫耀”一下。在展览馆征集物品时,王兴动员丈夫徐延球捐出了这幅画。 “以赵家祠堂为中心,周围都是私塾,当时在村中部的赵家培德堂和积善堂都是有名的药店,还有出售日用百货的德州铺、孙家的医科,在全青岛都小有名气。 ”徐主任介绍,为了还原当年的原貌,展览馆内还用泥塑的形式重现了小村庄的情形。

  记者了解到,在解放前后小村庄的住户从600户增加到了2000户。小村庄在后期融入了辛、朱、杨等家族后,依旧保持着和睦。徐家第16代传人徐延松说,由于家家存在联姻的关系,彼此见面虽然不同姓但还要论论辈分,无论红白喜事都要互相帮忙代客。为了让家族每一代的传人之间能相互联系,从前年开始,徐延松和同族亲戚开始重修家谱。 “徐家成员分布在海云庵、即墨丰享庄等地,光即墨我们就去了两次。 ”徐延松告诉记者,当年旧村改造很多徐家人搬走了,他只好去社区查档案再挨个打电话。通过3年的努力,徐延松花了3000多元的电话费、路费,终于把家谱续到了二十一世,在今年就能打印成册了。

编辑:邹淑娟    责任编辑:谭静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